不只星巴克,很多的大牌消费品,未来三年内都会不断遭遇新人类的投票。快消行业的可口可乐、日化行业的宝洁、手机行业的苹果,等等,都已面临行业“新生代”的挑战。不是因为他们是外企,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老牌,只是归于他们是否真的在研究脚下这块市场,是否愿意用年轻一代用户更喜欢的方式去提供连接和服务。我们只知大势将至,却不知未来已来。有必要自我拷问的是,下一个遭遇新人类投票的品牌,是我吗?
瑞幸咖啡的网红式崛起,只是给星巴克中国区的管理者们浇了一盆冷水:别自嗨了,缺少竞争防御策略的运营,注定被动挨打。
作为曾经的老会员,在我眼里,星巴克就是一家开着“定速巡航”功能的汽车,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开新店、上新品、玩活动、抓营收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每个老用户,内心其实都在等待着一个新物种的产生,咖啡这个品类也不例外。于是,瑞幸、连咖啡,以及其他的种种,说来就来了。
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细分场景下的社交和购物需求,获得了技术的抓手,用户裂变和品牌传播的方式,打得几乎所有行业的第一品牌都晕头转向。
星巴克也一样陷入竞争囧境,那就是:如何从运营导向回到竞争导向,如何从“咖啡店咖啡”转型为“全零售形态下的咖啡”。传统渠道里建立的品牌、PC时代打下的江山,无一例外都面临着“二次创业”,像当初自己撸起袖子打市场那样,需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,加满第二桶油!
星巴克是中国传统品牌战和渠道战的既得利益者,2018年,瑞幸咖啡给星巴克上了一课。星巴克真应该集体向瑞幸表示一下感谢!瑞幸的增长,至少告诉星巴克的高管们:你们曾经在办公室里讨论的那些东西、那些打法,有人做到了,只不过不是自己人。
移动端市场,前台是零售新场景,后台是新分销
幸运的是,这个行业新零售战争才刚刚开始,星巴克走过的大部分的路,交过的学费,瑞幸还得慢慢消化。星巴克仍然可以用已有的产品能力和品牌优势,扳回在未来三个战场的决胜局:移动端战场利用社会化资源建立新的全零售网络、B端企业客户结合会员制的开发和外卖平台联营品牌的试验。
移动端市场,对于零售咖啡来讲,前台是各种零售新场景(除了专业咖啡店之外,便利店、校园、社区、车站、餐饮、休闲场所、会议、酒店等等),后台则是对应的新的分销渠道。用移动端建立这些场景下的用户链接,将获得星巴克现有3300家门店外的增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