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过去几十年,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,使得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,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。然而,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,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则明显滞后,中国在世界知名的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。
在世界品牌实验室(World Brand Lab)发布的2015年度“世界品牌500强”排行榜中,中国品牌仅有31个,其中制造业品牌仅7个,入围百强的中国品牌中仅7个,其中制造业品牌只有联想和海尔2个。而在另一榜单——2015“世界财富500强”中,中国入围企业有106家,其中制造业企业则有56家。两榜对比,充分显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、世界级制造品牌缺乏的现状,与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、制造强国的追求极不相称。
在全球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化分工的今天,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,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,必须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,而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品牌。
2015年出台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指出,“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,围绕研发创新、生产制造、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,提升内在素质,夯实品牌发展基础”,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、竞争力强、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”,“建设品牌文化,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,树立品牌消费理念,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”。这些论述,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最佳机遇期已经到来。
品牌建设的普遍性问题
品牌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讲,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品牌建设也是比较在意的。但是,由于起步晚,底子薄,缺乏经验,加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如何建设品牌成为了很多企业普遍的困惑,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。
品牌建设意识不足,缺少长远性
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发,在我国起步和萌发的时间都较晚。目前国内仍有很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,很多企业的品牌认知仍然停留在较低阶段,没有将品牌建设加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中,只考虑短期的经营利益,没有打造品牌的长远意识。
由于制造业企业的属性,企业领导往往认为还是生产、研发、技术、销售的重要性更高,而忽视了品牌的重要性。很多中小规模企业,更认为自己企业还面临着生存问题,谈品牌为时尚早,做品牌是以后的事……事实上,国际上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开始的,但他们往往从一开始就具有长远的品牌经营理念,比如SONY,它在上世纪50年代只是一个替人家生产电子晶体管的小企业,但是盛田昭夫却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品牌。于是SONY应运而生,而且从命名开始,SONY便站在了世界的高度。它始终坚持正确的品牌运作方式,不断创新,为品牌注入全新的内涵和活力,最终创建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