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,正是春寒料峭、乍暖还寒之时,国内电子地图服务商高德在锣鸣鼓噪中高调“嫁入”豪门阿里巴巴,被后者全资收购。此后,高德火速退市,并入阿里巴巴集团,成为其子公司。
高德与阿里巴巴,一个拥有移动互联网入口凭证——手机地图,一个拥有庞大的资金流和强势平台。产品与资金的结合,让这场交易看似更像完美的联姻。然而,并入阿里巴巴后,高德却并未如自己期待,也并未如外界预料,有如神助,获得高速成长,反而在与自己的老对手百度地图的竞争中,差距愈拉愈大。
外界评论,这是高德战略的失误。诚然,在收购前向O2O转型,收购后却放弃O2O,此后,再度开放O2O接口,摇摆不定的战略使高德进一步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带来的发展良机。
然而,决意向O2O转型的高德,为何会主动放弃此前的努力呢?不得不说,这跟阿里巴巴本身的战略息息相关。
收购前:战略吻合,情投意合
高德最初是一家软件公司,成立于2002年8月,彼时,移动互联网大潮还远未到来,而高德已经在一片高歌猛进之中发展,盈利状况良好,成为车载导航领域的佼佼者。
市场在瞬间就能千变万化。企业不仅要有自己的发展步调,而且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也是必要的。2008年,高德预见到移动互联网的契机,迅速推出了智能手机的迷你地图,2009年9月又推出收费的iOS版本。而高德后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——百度手机地图,直到2011年才推出手机版本。
但是,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,手机地图不只是一个工具,而它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服务才是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。谁占据了这个入口,谁就可能掌控将来的移动互联网生态。
后来居上的百度地图显然看到了这一点。2012年10月,百度地图产品部门升级为LBS(基于位置的服务)事业部,将百度地图作为流量入口,布局线下,先后推出大量O2O本地生活服务。
最先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高德也看到了这一趋势。在2012年末,原高德CEO成从武向媒体表示,高德将从B2B转向B2C,将手机地图打造成O2O入口。同年,高德地图增加了查看好友地点、分享地点、餐馆点评等功能,提供社交与生活服务。
对互联网公司而言,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,就意味着新业务的拓展,而这需要实力雄厚的资金。但是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,高德的车载导航也同样受到了冲击。另外,作为一家传统的软件提供商,高德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未来的业务拓展,而且公司从上到下都需要转换思维,从传统的软件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。
这让高德的转型,显得尤为艰难。而被大型互联网企业收购,则是唯一的捷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