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经济电商经济电商

达芙妮“自救”,却为何不能“自拔”?

  种种迹象表明,曾经辉煌多年的“大众鞋王”达芙妮,在“自救”的道路上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
  在2015年采取“关店、裁员、降价”等一系列措施后,达芙妮已深陷亏损困境。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“达芙妮”日前向投资者递交“答卷”:达芙妮继2015年全年同店销售增长下滑18.5%后,2016年上半年持续亏损,核心品牌(“达芙妮”、“鞋柜”)同店销售同比下滑11.7%。

  值得玩味的是,达芙妮市值曾于2013年一度飙升至170亿港元,短短三年又迅速跌至17亿港元;与之相对应的,是其深信不疑的“自救之道”:2016年上半年销售网点净减少450家,累计关店总数已达5464家。

  互联网时代,一度成为传统品牌获利关键的“专卖店”,如今却成了急于摆脱的包袱;深耕线上10年,却依然无法摆脱电商盈利的窘境……诸多反差下,外界不禁质疑——从稳居高位到“断腕自救”,达芙妮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变迁?大面积关闭门店,能否扭转业绩下滑颓势?以达芙妮为鉴,传统零售转型O2O的“正确姿势”又是什么?

  渠道变革:如何让专卖店遍地开花?

  达芙妮的前身,是1987年在台湾做代工厂起家的永恩国际集团。1988年,创始人张文怡将工厂迁至福建莆田,生产重心随之转战内地,1990年“达芙妮”品牌诞生。

  很快,达芙妮凭借适中的价格、时尚的设计,在内地市场一炮而红,1993年销量巅峰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两成,一度被视为国内中小企业高速成长的典范。

  但高速成长背后,却掩盖不住潜在的“模式之困”。

  1999年,达芙妮遭遇第一次渠道危机。脱胎于鞋服市场早期“批发”生意,让其严重依赖于加盟商渠道,但该模式有着明显的弊端:竞争者不断涌现,代理商往往选择利润空间最大的商品而背弃品牌商;代理商牢牢掌握销售主导权,品牌商无法接触终端客户,信息不对称又加剧了库存风险。

  从2000年开始,达芙妮开始进行整体变革,更换品牌标志、店面装潢,建立自营专卖店,经营范围也由商场专柜转向街边店,且不同的专卖店各自定位,相互配合,一为确保新品销售,二为清理库存,快速盘活资金链。区别于1990年代同为代工起家的百丽女鞋,达芙妮有意避开中高端路线,用“大众、流行、平价”差异点占领市场。

  至2002年,以上全新渠道运营思路,帮助达芙妮顺利打开了局面:在面向美国市场开展OEM业务之余,同时以每年内地开设150家专卖店的速度全面扩张,并及时下沉至二三线城市,低线市场的超高占有率,也一度成为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。不仅如此,同年达芙妮还拿下阿迪达斯经典产品中国独家经销权,2004年推出针对大众市场的“鞋柜”品牌。

Copyright © 2015-2029,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,Rights Received.
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:zhgyxlpp@126.com
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
浏览本网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