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火袅袅的寺庙,莲花灵台下方显著位置贴有二维码和提示:“可用微信支付”,香客用手机扫码,会看到:行善积德,随缘乐助,一笔笔功德善款就这样进入了寺院的微信账户——当这张图片出现在社交网络上,标签是“反差萌”。
2016年7月,用八种语言的微博和Twitter;以及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佛教,开发出苹果Siri机器人对话平台,科研实力强大的寺庙——北京龙泉寺的茶苑里,也悄然出现了绿色的微信支付。
城市的清晨,在写字楼底商便利店里,微信支付扫码枪前面有长长的队列。
夜半,公寓楼下的便利店打烊之后,有小贩支起摊位卖手抓饼,皱巴巴的纸张上有二维码:“微信支付”。
……
微信,这个在国内任何APP排行榜上,用户量、活跃用户数永远排第一的巨头,演化出了“微信支付”这个“肉身”。自2013年诞生以来,借助第三方供应商的力量,微信支付像病毒一样在线下快速的繁殖,力争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缝隙。2016年初,腾讯公布的2015年全年财报中披露了截止到2015Q4微信支付的绑卡量:超过3亿。
相比之下,占据线上支付市场12年以来老大位置的支付宝,近年来种种动作却遭遇了各种质疑。2013年微信支付诞生之后,支付宝开始以“爱改版”出名,功能越加越多:2013年到2014年,增加了卡券功能,有了余额宝和招财宝;2014年,支付宝的支付密码和微信一样改为6位。
2015年7月,支付宝推出了9.0版,一级页面出现了“商家”和“朋友”频道,版本一出就被称作“抄微信、仿点评”。2016年春节,“敬业福之仇”成了网络段子。
2016年7月,支付宝9.9版发布,有人将新版支付宝的首页和Facebook首页截屏对比。“首页上,发布动态、好友推荐、以及信息流显示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”,还有人说:“支付宝做社交,干脆做个‘附近的有钱人’功能吧。”
12年前的2004年,支付宝大胆创新,做了信用担保交易,选择和银行直联,开通了快捷支付,自此开辟了国内线上支付的市场。用最通俗的营销定位理论来看,在支付宝出现之后的10年以来,大多数人一想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,首先就会想到支付宝。在2013年以前,它稳稳占据第三方支付领域近七成的市场份额,在这个市场里所向无敌,更谈不上跟谁打仗。
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全行业的竞争变成了在一个狭小的手机屏幕里,争夺用户时间的赛跑。狭路相逢,曾经笑傲支付市场的支付宝,对手突然变成了微信这个占据社交高频入口的恐怖存在:数据显示,重度用户一天用手机五个小时,里面一半是被微信占据的,相比之下,2013年微信启动商业化时用户已超过亿,而支付宝APP只有一个“付钱”的功能,打开率低,活跃用户少。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,高频占尽天时地利,能“吊打”低频,支付宝占据低频,形势严峻。
|